第(1/3)页 蔡家。 见到蔡邕后,杨昭和卢植把他们谈话的内容,复述了一遍。 “我认为现在最应该做的,是两位辞官回乡,离开洛阳,老师回涿郡,有师兄可以照应,蔡先生回陈留,避开这一趟浑水。” “我与曹孟德,交往甚密。” “他曾和我说过,大将军要做的,不仅是对付宦官。” “为达目的,他们不顾一切,把凉州牧董卓引来洛阳。” “董卓这个人,我不清楚你们有多少了解,但根据我在军中得到的消息,此人如豺狼,面善心狠,如果来了洛阳,必生祸端。” “接下来的洛阳,大概会动乱不休。” 杨昭实在不好解释,董卓之乱这件事,只能把董卓形容得狠一点,续道:“洛阳动乱,势必会牵连老师和蔡先生,还请你们先离开。” 卢植原本以为,杨昭能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,原来是劝自己离开。 他和蔡邕相视一眼,不是很明白,杨昭为何断定,接下来洛阳会大乱。 对于未来的事情,杨昭能猜得如此精准? “我们身为汉臣,看到家国有难,要做的不应该是逃避。” 卢植郑重道:“我明白,明光担心我们在洛阳有危险,但在危急关头离开,我不配为汉臣。” 他的性格,杨昭理解,会这样反对,也在意料之内,反驳道:“学生会代老师,一直留在洛阳,做老师未做之事,何况这件事,没办法挽回,与其在洛阳看着动乱而无能为力,不如先一步离开,再想办法,从洛阳之外救国,也是为国效力的做法。” 其实阻止董卓之乱,杨昭还是能做到。 只是不想阻止。 卢植在董卓之乱里,能全身而退,问题不大,他担心会有意外发生,所以先劝说离开,毕竟历史这东西,随时有可能被自己改变得不一样。 老师对自己如何,杨昭深有体会,真心想让老师远离这场祸乱。 杨昭不打算离开,还得在这场祸乱里面,发展机会。 甄氏的人已经被他劝说成功,早就全部撤出洛阳,现在还剩下卢植和蔡邕。 蔡邕是洛阳里面,第二个不因为杨昭乡勇出身,而有轻视目光的人,又是当世大儒、名臣,蔡琰的父亲,最后为董卓辩护一两句而死,甚是可惜。 只要蔡邕肯回陈留,蔡琰自然也会回去,能避开南匈奴的掠夺。 卢植听了杨昭的话,又一次进入沉思。 蔡邕问道:“明光如何断定,洛阳会大乱?” “我不敢断定,只是根据所看到的,稍微判断而得出的结论。” 杨昭继续劝说道:“乱的祸端,此时很明显了,我不想两位都被卷进去。” 有些事情,他不能和他们解释得太透。 可是不解释得太透,又难以让他们信服。 “明光,你先下去。” 卢植犹豫了一会,又道:“我和伯喈聊聊,如何?” “好!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