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百七十一章 王安石辞参-《寒门宰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章衡先道:“陛下,三代之时,其法寖完备,上至皇室,国都,下至闾巷,莫不有学校。”

    “人长直八岁,自王公以下,以至于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学,而教之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礼乐、射御、书数之文。”

    “及其十有五年,则自天子之元子、众子,以至公、卿、大夫、元士之适子,与凡民之俊秀,皆入大学,而教之以穷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之道。”

    章衡的建议,便是模仿三代,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。

    从小学至大学,皆纳入公学,朝廷用以教化百姓,让每个老百姓都可以读得起书(小学),再选拔优秀的寒门子弟与公卿(官二代)一并入大学。

    官家听了章衡之建议,不由意动,这个打算当然是好。

    但这是要用多少钱?

    一个县办一个县学都十分勉强。范仲淹庆历新学前,宋朝各路的县还大多没有县学。

    官家问章衡的意见,章衡道:“陛下可以从三处来,一是官办,一是官民合办,还有一等是民办,富裕的县可以官办,不富裕则官民合办,最后便是鼓励民办。”

    “方才是大学,至于小学则以社学之法,然后每个县设一官专督学校之事,一路再设一官督各县学官。”

    官家点点头,官办成本太高,朝廷根本没这个财力,那么就鼓励民办,朝廷再通过在每个县设立督学,将学校给统筹管理起来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都是章衡,陈襄,章越三个人曾经商量的。

    官家听了章衡的意见很高兴,很满意。

    章衡离去后,官家不由感慨,为啥同是嘉祐二年的进士,章衡与苏轼截然不同呢。

    官家当然不清楚,章衡的奏章,奏对都有经过章越,陈襄的修饰,剔除了一些可能引起官家不快的地方,故而章衡奏章几乎每个字官家都满意的。

    官家对章越问道:“苏轼论及学校之事,卿怎么看?”

    章越道:“陛下,臣以为苏轼之言句句在理,其心也是拳拳报国之意,但是其策可以听之,却不可用之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?”

    章越道:“陛下,好比一名老父亲有两个儿子,长子尽孝在膝前,幼子游方在外,数年也不回家一趟。”

    “一日游方在外的幼子回家,看见老父亲照料有不周之处,本着尽孝之心,便一一责之兄长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这天下尽孝之心是可以有十成的,但尽孝之行哪里能作到十成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